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国家“促内需、稳增长、惠民生”系列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全市消费品市场稳步回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8位,较上年前移2个位次。
一、我市消费品市场现状和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月度增幅呈现平稳态势。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73亿元,同比增长12.8%。月度增速最高为13.7%,最低为11.8%,波动幅度不超过 2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市消费品市场正在呈现出新常态下的平稳发展态势。
(二)城镇消费品市场拉动明显,农村消费品市场增势平稳。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实施了一系列培育城乡市场发展的主体工程,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发展。2015年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1.04亿元,同比增长13.0%,比去年提高0.1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1%;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183.69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与去年持平,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9%。农村消费市场无论是总量、增速还是发展趋势都与城镇存在一定差距。
(三)批发零售业喜忧参半,住宿餐饮业经营情况逐步好转。2015年全市批发业零售额132.96亿元,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是近年来首次出现连续3个季度呈个位数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因“两桶油”零售额下降所致,累计增速下降9.6%;全市零售业零售额645.73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批发业高3.1个百分点;全市住宿餐饮业零售额额196.04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其中:全市餐饮业零售额185.63亿元,同比增长15.6%,增幅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四) 消费品市场的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在商品零售额统计的23类商品中,有3类下滑。20类保持增长的行业中:具有刚性需求的居民吃、穿、用等商品继续保持稳步的增长态势。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9.8%,烟酒类增长2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3%,饮料类增长15.0%,日用品类增长21.3%。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娱乐、健身、出行等商品增速较快。其中,化妆品类增长29.5%,金银珠宝类增长14.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4.3%,汽车类增长35.5%,说明人们的消费习惯已向更高档次转变。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平稳,相关商品也呈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1.2%,家具类增长20.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6%。受消费习惯改变影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9.7%,书报杂志类增长-13.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8.8%,增速均呈下降态势。受成品油市场低迷的影响,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7.9% 。
二、全市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心城区消费增速持续偏低。占据全市消费市场中心位置的中心城区消费市场增速持续放缓。2015年中心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79亿元,同比增长12.4%,低于全市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5%,龙头带动作用较弱。
(二)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逐月持续下滑,限额以上企业少,所占比重低。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62.98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0%,比重仅比南阳和济源高,七成的零售总额消费都属限额以下企业实现的;截止年底,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数仅为448家。在黄淮四市及南阳市中居第4位,仅高于商丘(359家)89家,分别低于信阳(546家)、驻马店(573家)、南阳(1255家)98家、125家、807家。2015年月度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7家,而同时期商丘、驻马店、南阳分别增加40家、29家、197家。限上企业单位少、比重低、速度下滑,拉动作用明显不足。
(三)新型业态冲击传统消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水平和信息化普及率的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节奏随之加快,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均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电视购物、网购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人们的商品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交通的方便快捷,造成一些购买力比较强的人群流向省会郑州市,这两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传统的消费额构成。
(四)居民收入增速放缓。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8%,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 0.4个和 0.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放缓,制约了消费市场的增长。
(五)电子商务对全市实体消费的冲击明显。2015年,由于淘宝、京东、当当等大型网络销售平台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都加入网购行列,全市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继续加快,由于我市居于消费净流出的态势,购买力外流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对实体店零售的影响更大。据测算,全年网上交易量约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而且这种状况还会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三、加快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抓好商贸企业培育,抓好企业入库工作。一是注重引进培育。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到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贸流通企业。积极鼓励本地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股权置换,资产收购等方式,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扩张企业规模。通过支持成长型商贸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方式,借助自营、加盟、特许等形式在市内发展分支网点,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加快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尤其是重点抓好华耀城等一批重点商贸设施的项目建设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及时推进,力争早日投入使用。针对企业入库工作,对全市商贸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要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尤其是乡镇大型超市、住宿餐饮业大个体等已达到限上统计标准的单位,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积极帮助他们进行申报入统,力争早日将达到标准的单位全部纳入限上法人企业统计范畴,做到应统尽统。要强化部门协调配合,限上单位入统牵涉到工商、国地税、技术监督、卫生监测、消防等单位,工作面广、工作量大、任务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建议定期组织召开限上商贸企业经营情况联席会议,努力构建统计、商务及相关部门沟通协作长效机制,及时了解商贸企业经营情况,切实解决影响商贸企业自身发展及入统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督促抓好落实工作。
(二)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提高购买力。要千方百计的增加城市居民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在税收和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投资建厂增加就业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另外还要运用财政资金增加民生投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城镇居民的低保收入,确保各项福利政策落实到位,使城乡居民手中有钱就敢花。
(三)大力树品牌,强质量,提高消费市场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有差别和有特色的事物更容易引人注意。无论是一种商品品牌,还是一个企业,创造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差别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市场优势。因此,要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消费品市场发展规划,从政策措施上给予扶持,让全市的本土品牌(如周家口、金丝猴等)走出家门,走出地域,以强大的品牌形象打造周口消费市场的知名度。同时还要引进信誉好、知名度高的品牌。当前,“品牌消费”正成为重要的消费趋势,品牌形象决定着品类形象,品类形象决定了整体的商场形象,许多传统百货企业的成功转型,重点就是对核心品牌的引进以及各品类中品牌结构、品牌组合的调整,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腿走路,可以推动全市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流通企业入驻。加强对农村道路、通信、教育、医疗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城市连锁商场和超市向农村延伸,以点带面全面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尽量减少农村居民异地消费。优质流通企业的进驻,对提高商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搞活流通业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招商引资,以优惠政策多方吸引先进流通企业,鼓励各种业态共同发展,是促进现阶段消费市场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市场管理能力。要积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一方面明确整治目标,集中力量定期开展商品质量检查,坚决打击垄断经营、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等不良行为,尤其对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应给予严惩,保证 市民的健康安全,促进百姓消费。另一方面要协调各商户组织好货源,防止商品积压和断档,或由于商品短缺而造成哄抬物价现象,影响居民正常消费,发现不法商贩要重罚,对百姓信得过的商贩应予以奖励,从而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