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经济运行环境严峻复杂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周口经济运行表现出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正常区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缓中向好”的态势。但是,当前宏观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新老问题互相交织,加之我市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增长稳中有忧,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6.71亿元,同比增长8.4%,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8.82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1.09亿元,同比增长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6.80亿元,同比增长10.2%。
(一)生产领域: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服务业增长较快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再获丰收。今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1018.36万亩,同比增加0.73万亩,增长0.1%;亩产509.6公斤,增产8.2公斤,增长1.6%;总产103.79亿斤,增加1.75亿斤,增长1.7%,取得“十三连增”。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98.45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32个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均保持增长,增长面达84.4%。分轻重工业看,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27.82亿元,同比增长12.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37.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70.63亿元,同比增长9.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62.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6.7个百分点。分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平稳增长。全市280家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275.4亿元,同比增长9.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63.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8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2%,比一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增速1.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74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32.8%。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7%,居全省第1位。
(二)需求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市场保持稳定,对外贸易较快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6.81亿元,同比增长18.5%,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1.56亿元,同比下降48.3%,低于全省79.9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量的3.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34.66亿元,同比增长14.8%,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量的53.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70.59亿元,同比增长38.1%,高于全省19.5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量43.2%。
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94亿元,同比增长12.8%,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年分别提高0.5、0.1个百分点。按销售行业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4.46亿元,同比增长1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9.48亿元,增长11.9%。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67.51亿元,增长9.8%;零售业零售额256.73亿元,增长12.7%;住宿业营业额4.81亿元,增长17.1%;餐饮业营业额89.71亿元,增长15.5%。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出口总额16.87亿元,同比增长39.5%,进口总额4.33亿元,同比增长190.9%。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40.3亿元,同比增长8.2%,居全省第7位。
(三)运行环境:物价水平低位运行,金融市场总体平稳,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价格水平低位运行。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0.6%,农村上涨1.1%。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烟酒上涨0.6%,衣着上涨3.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2%,交通和通信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1%,居住上涨0.1%。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30.98亿元,同比增加261.24亿元,增长14.0%;比年初增加249.98亿元,增长13.3%,同比多增37.9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721.02亿元,同比增加221.88亿元,增长14.8%;比年初增加221.71亿元,增长14.8%,同比多增40.9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81.33亿元,同比增加111.99亿元,增长14.6%;比年初增加62.99亿元,增长7.7%,同比少增2.64亿元。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据人社部门统计(不含鹿邑县),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2万人,就业稳中有升。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万人。
(四)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形势较好,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20.4︰53.7︰25.9优化到19.3︰48.7︰3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调整改善。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67.48亿元,同比增长111.5%,比去年同期提高128.7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量的10.8%。二是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市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120.28亿元,同比增长131.7%,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量的44.5%。三是内涵效益技改型投资速度加快。全市改建及技术改造完成投资35.12亿元,增长81%,增幅同比提高121.5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形势较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能耗65.4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3%,降速居全省第3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0.76%,居全省第3位。
(五)经济质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企业效益增速回落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4.93亿元,同比增长12.5%,增收7.21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50.81亿元,同比增长12.7%,增收5.7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4.05亿元,同比下降4.3%,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6.2%。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11.65亿元,同比增长13.2%,增支24.63亿元。
企业效益增速回落。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8.8亿元,同比增长13.7%,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较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35.7亿元,增长13.0%,较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较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
二、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上半年,全市施工项目688个,同比减少44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649.62亿元,同比下降5.5%,平均项目规模为2.4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52个,同比减少57个,计划总投资1395.81亿元,同比增长0.9%,续建项目平均规模为3.09亿元;新开工项目236个,同比增加13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3.81亿元,同比下降30.1%,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为1.08亿元。
(二)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增强。上半年,受房地产市场大环境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8.48亿元,同比下降13.1%,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9.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商品房销售额44.77亿元,同比增长0.8%。在商品房销售中,现房销售面积101.0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销售额33.98亿元,同比增长10.1%。期房销售面积28.2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6.6%,销售额10.8亿元,同比下降20.4%。
(三)中心城区消费增速持续偏低。今年上半年,川汇区、开发区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7.73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14.6%,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中心城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4%,低于全市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在全市分县市区处于末位,与其所处拉动全市消费增长火车头地位不相称。
三、对策建议
今年以来,虽然全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企业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看,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保持总体稳定。随着央行降准降息、房地产政策利好的逐步释放,新经济增长动力的培育发展,市场活力的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全市经济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一)抓好稳定生产,力促产业结构升级。要抓住当前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在稳定生产的同时,力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要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大市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培育合作社、联合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占据主体地位,加快农业由大向强转变。二是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我市优势和实际,抓紧谋划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与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尽快形成新的有力增长点。要切实做好要素保障。积极创新金融方式,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全力做好企业用工、用电、用地等要素保障。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搞好优惠政策落实,切实为企业减轻各种负担。三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优势,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商务龙头企业、打造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和产业聚集区。
(二)着力扩大投资,提升经济增长后劲。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要充分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性作用。一是要扩大项目储备。要抢抓当前国家定向调控预期增强的机遇,针对当前我市新开工项目增长乏力的问题,精心谋划和引进一批事关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为保持全市投资平稳增长提供支撑。二是要激活民间投资。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为其提供更优的服务和更好的环境,充分激发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三是要切实解决影响项目开工的审批核准、资金、土地供应和拆迁等问题,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三)大力提振消费,助推增长动力轮换。随着全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征日益凸显,时尚化、个性化及生活享受型商品和服务消费越来越成为市场热点。国家大力推进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养老健康家政消费六大领域的消费。我市应顺应消费发展的新趋势,采取有力举措,鼓励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智能消费、体验式消费、无店铺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进一步挖掘和扩大中心城区、农村消费大市场,促进信息产品、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家居产品、建材装潢、汽车等特色和热点商品下乡。积极推动网络购物、电话购物、手机购物、电视购物、自动售货机等无店铺销售规范发展。加强对新型消费领域的市场监测和分析,合理引导市场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