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周口地图,有多条河从市域北部流来,汇入沙颍河,贾鲁河是其中最大的一条。它于新密发源,跨越郑州、开封、许昌流入周口,形成中心城区三川交汇之势。
随着贾鲁河航运开发进程加快,打通一条我省南北走向的水上大通道,一时成为热点话题。这条南北水上通道,有悠久的历史,更有辉煌的未来。
南北古河道 联系黄与淮
以今天的贾鲁河流向为中轴线,梳理历史脉络,在不同时代,总有一条或者多条南北走向的河流,以不同的模样、不同的名称,沟通着黄河与淮河,时而可通舟楫云集商贾,时而洪水泛滥淤塞不通,演绎着漫长历史进程中人与河协同发展的波澜画卷——
楚汉时期,这里有著名的“鸿沟”。《史记·河渠书》记载:“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鸿沟贯穿豫东平原,把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间的济、濮、睢、颍、涡、汝、泗、菏等水道连了起来,使以陈为中心的古周口大地南接江淮,北连黄河,东通济水,西溯黄河可连洛渭二水,实现了最初的“通江达海”。
魏晋之后,这里有蔡河。《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曹魏于黄初五年(224年)伐吴,“循蔡、颍浮淮,幸寿春(今安徽寿县)”。它作为一条新的南北水运要道,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朝时期,这里有蔡渠。大历十二年(777年),陈州刺史李芃“又开陈颍运路,以通漕挽”,由颍水过陈州蔡水通达汴河。旧唐书和民国《西华县续志》说,唐建中三年(782年)李勉曾主持疏浚蔡河。到了五代时期,蔡河多次疏浚、引水、治理,“舟楫相继,商贾毕至”。
北宋时期,这里有惠民河,也叫蔡河。作为四大漕河之一,据明代《汴京遗迹志》记载,“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又至陈州东南蔡河口,入于沙河,以通陈、蔡、汝、颍诸州之漕运”。这个时候,蔡河上出现了斗门,也就是最初的船闸,“犹以其浅涸,故植木横栈为水之节,启闭以时”,用来调节水量和控制舟楫往来。苏轼的“船留村市闹,闸发寒波涨”,就记录了蔡河上的船闸。
元明时期,这里有“黄河”。明弘治《中都志·二卷》,其“黄河”条目下云:“元末又自通许分派一支入涡河,一支自陈州商水入南顿,合颍水,东流项城赵家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河水暴溢”,冲刷出一条新的河道,蔡河逐渐迁徙至陈州卫护城堤之西,经项城、太和、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入淮河。由于黄河主流首次夺颍水入淮河,时人称之为“大黄河”。
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郁新上奏中原漕运方案,通过“淮河—沙颍河—大黄河—卫河”的中原漕道。陈州境内利用的就是“大黄河”运道,颍歧口成为漕船重要中转地,繁荣一时。永乐九年(1411年)会通河贯通、大运河复航,这条漕道移出河南,“大黄河”逐渐淤塞,后虽多次疏浚,但至成化年间,淤塞为平地。
悠悠贾鲁河 滋养周家口
谈到贾鲁河,大多数读者会想到元朝贾鲁治水,后人纪念其丰功伟绩而命河名。事实上,周口境内的贾鲁河并非元朝贾鲁所开,而是明朝应对黄河泛滥,对河道多次治理而形成的新河道。据我市文史专家崔中玉老师考证,周口境内贾鲁河之名,最早在清乾隆十一年《陈州府志》中出现。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荥泽孙家渡,改流为二,其中一条经尉氏、通许、扶沟、太康、西华、商水、项城合颍入淮,后多次淤废、疏浚、整治。成化十四年(1478年),黄河在开封决堤。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扶沟知县李增改造河道,“自吕家潭南张单口另疏新河”,这条河,就是扶沟境内贾鲁河的前身。
明弘治五年(1492年)七月,“河大决黄陵冈荆隆口”,孙家渡河淤废。弘治七年(1494年),刘大夏一方面“浚仪封黄陵冈南贾鲁旧河四十余里”,一方面“浚孙家渡口,别凿新河七十余里,导使南行,由中牟、颍川东入淮”。这样,新的孙家渡河道与贾鲁旧河得以沟通,并缩短了流路。《河南通志·卷十四·河防考》记载,正德四年(1509年)“又浚孙家渡故道十里,引水由朱仙镇至寿州”,逐渐成为江南商货北上汴京的重要通道,其流向也越来越接近今天的贾鲁河道。
明隆庆年间刊物《天下水陆路程》记载的“淮安由南河至汴城水路”,可见河道之畅通:船舶进入河南,行130里至周家店,从周家店北上行205里,经李方店、西华、李家潭至朱仙镇,行车40里至汴城。这里的“南河”,即贾鲁河,以区别于“北河”,即黄河。该水道在当时长江以北水路中的地位,仅次于“北京由漕河至南京”“南京由漕河至北京”,位居第三,足见其在当时水运交通中的重要性。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二月,湖广茶陵州知州范守己向朝廷建言:“今自正阳至朱仙镇,舟楫通行,略无阻滞。”由此,推动了朱仙镇和周家口两座沿河城市的繁荣。
清乾隆嘉庆后,海运得以快速发展,加之会通河开通,贾鲁河不再承担南北交通之重任,加之黄河决溢,虽然经过几次疏浚,但仍逐渐淤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牟决口,惠济贾鲁一塞,同治荥泽决口,惠济贾鲁再塞,光绪郑州决口,惠济贾鲁三塞”。光绪年间,舟楫不通。
今天我们看到的贾鲁河,是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口后经疏浚而形成的河道。河流的历史模样,只能在史书中寻觅了。
探索向前行 复航多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贾鲁河复航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1950年4月,河南省创建航运局,隶属省交通厅,局址在沙颍河与贾鲁河交汇处的周口。作为西接双洎河深入豫西山区、东通颍河入淮的贾鲁河,水运通道日趋重要,航运任务不断增加。但在新老河道相交的刘老家处,河底陡降,形成险滩,上下航运中断,重载通行必须上下接驳转运,劳费甚大,严重影响水运的开发利用。1951年,政府拨付3.75万公斤小麦,组织群众对河道进行疏浚。
1958 年至 1960 年间,扶沟县结合豫东地区以黄河为源、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水利建设,开发航运,以纵贯该县的贾鲁河和当时新开的许扶运河为干线,构成四通八达的航运网。但是由于水量少这一根本缺陷,该县扬帆通航的时间很短。
1959年,对贾鲁河的综合治理,是当时水利建设规模较大的工程之一。省政府决定以贾鲁河为重点,建设兼顾防洪、灌溉、通航综合利用水资源的渠化工程。但是,随后连年严重干旱灾害,在有些河道尚难保证船只正常运输的情况下,又出现农田灌溉与航运用水矛盾,加之豫北停止引水,贾鲁河因枯浅而停航。
之后的几十年,贾鲁河一直沉默着。
2008年,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做好贾鲁河、双洎河等有关航运开发项目的论证工作,做好项目储备。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就贾鲁河航运开发提出建议、提案。
令人振奋的消息来了。2025年7月,河南贾鲁河建设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标志着贾鲁河作为全省“九支”航道之一的战略定位获得实体支撑。
千年古河道,扬帆再起航!贾鲁河通航后,将在我省形成一条集航运、生态、文旅、临港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廊道,推动周口从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兴港口城市华丽蝶变。(常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