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砥砺奋进 四十年辉煌巨变---改革开放以来周口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 (周口市统计局) 时间: 2018-12-07 00:00:0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周口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变,社会事业全面繁荣,经济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40年来,全市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人均GDP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改革开放前,周口远离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基础差,发展速度慢。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1.09亿元,且第一产业占比高达65.9%。改革开放使周口发展明显提速,199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即从十亿到百亿用了15年的时间。在这之后又用了11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到五百亿的跃升,2004年为501.6亿元。2004年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5-2015年的短短1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先后实现了从五百亿到千亿、从千亿到两千亿的跨越,2015年为2094.07亿元。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17.03亿元,是1978年226倍,经济总量自2013年以来,稳居全省第5位。

人均GDP稳步提高。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人均GDP仅有149元,1993年突破千元关口,撤地设市的2000年达到3321元,2009年突破万元大关,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2017年人均GDP达到28630元,是1978年的192倍,年均增长9.2%。

财政实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市财政收入1.01亿元,2000年撤地建市时突破10亿元,经过15年的努力到2015年首次突破百亿关口,2015年为100.42亿元。2017年,全市财政收入达111.83亿元,是1978年的111倍。随着经济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财政支出达514.9亿元,是1978年的29.5倍。

二、经济结构向好向优,发展层次有效提升

40年来,全市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促进三次产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壮大非公经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革开放前,周口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二,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5.9:20.1:14.0,第一产业占比比全省高了26.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周口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05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再次调整为“二三一”。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5:46.0:35.5,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47.4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了25.9个和21.5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发展壮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周口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2017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 1616.4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2%,比2008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占比达87.4%,比2008年提高了 12.7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加快。1978年,全市城镇化率仅为3%,低于全省10.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0年撤地建市后,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性加强,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00-2017年的17年间,城镇化率由12.98%提高至41.22%,提高了28.2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6个百分点。

三、三次产业竞相发展,支撑能力更趋协调

40年来,全市以市场为导向,以调节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注重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第一产业较为稳固、第二产业居主导,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新格局。

农业基础作用稳固。周口农产品资源丰富,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小麦、油料、棉花、花生等。197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9.58亿元,1998年突破200亿元,2017年达494.70亿元,是1978年的51倍。2017年,粮食、油料、肉类产量分别达到808.5万吨、50.68万吨、74.42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5倍、19.8倍、14.3倍。

工业基础逐步夯实。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坚持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立足改革和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工业,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工业体系。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8.13亿元,是1978年的563倍。工业经济总量由2010年的全省第13位攀升至2017年的全省第5位。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607.29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27.8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5.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出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现代物流、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等公共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2013年突破500亿元,到2017年达到893.29亿元,是1978年的576倍,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5.5%,比1978年提高21.5个百分点。

四、内外需求稳步增长,增长动能持续转换

40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持续抓好投资环境优化的同时,坚持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并重,着力加快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落后面貌,市委、市政府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民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投资拉动效应凸显,推动了市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亿元,2002年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元,2008年突破500亿元,2017年投资总规模已超过了2000亿元,达到了2047.29亿元,是1978年的882倍。民间资本成为全市投资的重要力量,由零起步,发展到2017年占固定资产投资的83.2%,基本涵盖国民经济各行业。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发展受到束缚,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低,商品供应不足,基本处于紧缺经济的年代,人民的生活物资也比较匮乏,吃、穿、用等物资常常限量供应。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解放了,经济发展了、市场繁荣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1978到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0亿元增长到1227.16亿元,增长了245倍。人民消费需求不仅仅从量上得到满足,在质上也不断提升,从“老三样”到“新三样”,再到汽车、珠宝,再到文化娱乐消费,人民生活从最初的追求温饱,向美好生活的需要迈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前,周口对外交流很少,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197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只有4112万元,利用外资完全是空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与世界上14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贸易额大幅增长。从现有指标看,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4112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1.6亿元,增长了149.8倍。实际利用外资也从1993年的1278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53557万美元,增长了41.9倍。

五、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发展成果普惠人民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在经济巩固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各项惠民措施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4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生存型消费稳步转变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现有指标看,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2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13元,是1981年的74.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0元,是1981年的92.5倍。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50259元,是1978年103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81年的61.7%和55.9%下降到2017年的33.6%和36.2%。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意味着居民用于“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支出增加,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社保体系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这一过程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是同步的。1993年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改变了城镇居民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主要依靠企业负担,农村居民的各项保障则由家庭承担的局面。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2017年底,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7.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2.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4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96.9万人。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全市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301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685.65万人,增长了127.8%,年均增加9.6万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稳步提升,2017年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9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1978年的80.6:10.5:8.9调整为48.5:24.9:26.6。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市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教育取得长足发展。40年来,全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设施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110.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1.5%。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0.04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86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由46.2万人增加到69.51万人。2017年全市拥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7所、普通中学565所、小学2482所、幼儿园1975所,在校生人数合计达214.19万人。

卫生事业进展喜人。40年来,全市卫生条件取得明显改善。2017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982个(含村卫生室6562个),实有床位数38194张,是1978年的5.4倍。卫生技术人员65736人,是1978年的10.2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1292人,是1978年的17.4倍。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2017年,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55%和99.53%,分别比1979年提高16.55和78.53个百分点。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12个,公共图书馆10个。

潮涌四十载,周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川大地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史诗。展望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三高三优”和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目标,持续推进“四大攻坚”,奋力实现“四大突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周口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