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
来源: (周口市统计局) 时间: 2021-05-14 00:00:00 访问量:212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备受瞩目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近日揭晓。作为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调查项目,无论对调查数据还是普查本身,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也衍生出不少疑问。

  中国跌入“低生育率陷阱”了吗?人口老龄化如何应对?人口普查耗费了多大人力物力?公民个人信息是否安全有保障?

  围绕这些问题,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了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对此作出权威回应。

  人口普查动员人力超700

   国是直通车:人口普查被称作“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国家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花大力气把人口查清楚的意义是什么?

  人普办负责人:2019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年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亿万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了普查现场登记和主要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对于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次人口普查全国动员了700多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加上各级普查办公室人员,动员的人力非常巨大。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这次普查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同负担,尤其是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普查工作,加强经费保障力度,确保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是否跌入“低生育率陷阱”仍需观察

    国是直通车:生育意愿低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根据普查数据来看,中国是否已经跌入“低生育率陷阱”?

   人普办负责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人口主要矛盾由总量压力转变为结构性挑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处于较低水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水平出现短期回升,之后逐渐下行,在低水平徘徊。当然,去年生育率下降与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有一定的关系。 

  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一旦降至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低生育率陷阱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二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据测算,本次普查结果是自2010年六人普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首次低于1.5,是否会持续低于1.5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应该看到,低生育率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预计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的转变,低生育以及由此带来的少子化、老龄化将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我们将在全面把握人口自身发展规律及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密切跟踪监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相关部门及时反映新情况新变化,为深入分析研究优化生育政策提供有效的统计信息支持。 

   国是直通车: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当前中国老龄化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过去10年间中国人口老龄化显现出哪些新趋势和新特点?

  人普办负责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3%),但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9.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

  第二,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2.72个百分点。 

  第三,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原因外,与人口流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四,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10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10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客观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国是直通车:低生育率叠加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劳动力人口资源减少了吗?从趋势来看,“十四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是否充裕,“人口红利”还存不存在? 

  人普办负责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000多万人。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总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较大,达到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了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也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身体素质也日益改善,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现象,应当全面客观地来看待。 

  一是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较大。总体上看,我国就业压力依然不小。 

  二是虽然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但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将日益提高。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解决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国是直通车: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备受关注,从普查数据来看具体情况如何?

  人普办负责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三省常住人口为9851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了1101万人,在全国的占比也由2010年的8.18%降至6.98%,下降了1.20个百分点。

  东北人口呈现明显减少趋势,主要是长期低生育水平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和人口净流出双重因素叠加所导致。东北地区的人口10年来发生的变化有几个特点: 

  一是总人口依然较多,但是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10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处于正常范围。 

  三是老龄化程度较深,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人才储备丰富,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这两个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五是城市发展基础较好,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东北在我国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还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周口市统计局)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周口市统计局

联系电话:0394-8273775 Email:zkstjj@163.com 联系部门:周口市统计局综合科

网站标识码:4116000032 访问人数: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029号 豫ICP备12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