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从刚才发布的数据来看,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大幅回升,您认为原因是什么?您如何评价中国经济的开局表现?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从刚才发布主要指标的增长情况来看,同比指标确实呈现了大幅增长。综合来看,同比的大幅增长是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基数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因素持续显现。去年二季度以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持续显现,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今年以来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局部聚集性、散发性疫情,但疫情防控措施有力,宏观政策实施有效,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二是外部需求有所改善。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景气度回升,带动我国出口快速增长。1-2月份,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额同比增长40%以上,对美国出口额增长70%以上。
三是就地过年对工业生产起到提振作用。今年春节多地倡导就地过年,不少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留岗工作人员给予经济补偿,企业开工和项目施工的时间明显延长,员工到岗的情况也是好于往年,支撑了工业生产等指标回升。国家统计局对近5000家工业企业开展了快速调查,结果显示春节期间工业企业平均放假天数7.5天,明显少于正常年份。调查结果还显示,大概接近一半被调查企业表示超过九成员工选择就地过年。因此,就地过年的政策对工业生产延长开工时间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四是从统计上看,上年同期基数跌落的影响比较大。去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主要指标同比增速都出现大幅度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去年1-2月份下降13.5%,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1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这些数据基数的大幅度下降,显著抬高了今年1-2月份的同比增速。我们通过计算两年平均增速剔除低基数的影响。以工业生产为例,初步测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同比增速只有8.1%。但大家可以看到按照惯常的同比增速,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是35.1%,可以说这个低基数对同比增速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用同样办法,两年平均增速算下来,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2%,从这些数据综合来判断,经济总体上处于恢复进程中。
今年1-2月份经济运行的总体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生产需求持续恢复。工业生产快速增长,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9年同期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为近年来同期较高水平。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增长,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6.8%。市场销售保持增长,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比2019年同期增长3.5%,两年平均增长1.7%。进出口增势比较快,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19.3%。
第二个方面,就业物价总体稳定。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比1月份略上升0.1个百分点,主要受春节因素和局部地区聚集性、散发疫情影响;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降幅收窄,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上个月收窄0.1个百分点。
第三个方面,创新动能稳步增强。表现在几个领域,首先新产业快速增长,1-2月份高技术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这两个速度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8.1%的增速。新业态增势较好,就地过年带动了网上购物快速扩张,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6%,两年平均增长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新产品也在不断地成长壮大,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的产量两年平均增速达到30%以上。
第四个方面,市场活力继续提升。从生产要素角度观察,生产要素趋于活跃,1-2月份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48.1%,两年平均增长7.5%。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2.2%,两年平均增长6.1%。企业预期总体向好,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50.6%,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1.4%,都是连续12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整体企业的预期是在向好。
综合上面情况判断,今年1-2月份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以来的稳定恢复的态势,经济循环日益畅通,市场预期不断改善。但是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所以还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已经完成,请问目前人口普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从普查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近期东北等地人口外流、老龄化加深的问题再度引发热议,从普查数据来看这一问题到底严不严重?
刘爱华:
首先感谢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关注。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进展到了最后的数据审核汇总阶段。我们初步打算在4月上旬召开发布会,向大家公布这次普查的结果。因此很抱歉今天暂时没有数据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在4月份关注我们的发布会通告,欢迎大家参加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我们会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结果,包括分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等方方面面的数据。
刚才你还提到了东北地区的人口政策情况,有关部门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出台后,会根据数据结果进行研究。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
根据您刚才通报的数据,我们看到2020年很多经济增长势头仍然在延续,比如增速达到8.1%,两年平均增速只有3.2%,如果说这个势头在2021年持续保持的话,中国如何能够实现我们的双循环目标,也就是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循环来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纠正几个数据。8.1%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两年平均增速,3.2%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速。我想你主要关注2021年经济发展走势是怎样的,从1-2月份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情况来看,可以说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从趋势上来看,今年1-2月份主要指标不管从同比增速来看,还是两年平均增速来看,都延续了2020年二季度以来的稳定恢复态势,这种延续为整体经济的持续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要素支撑看,中国经济的物质基础比较雄厚、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日益彰显,可以说是我们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支持经济持续恢复的信心所在。
从政策支撑看,刚刚结束的“两会”指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继续为企业纾困,政策保持延续性,不急转弯,根据具体的形势变化进行调整完善,促进经济基本盘的稳定。可以说,这些政策对经济形势的复杂严峻是有预见性的,也是有准备的。
尽管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比较多;国内疫情防控的压力犹存,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但是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有利因素是比较多的,经济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恢复的态势。
界面新闻记者:
请教有关消费和投资,在前两个月扣除基数因素以后,他们的实际恢复距离潜在增长水平还有多大距离?另外,在消费和投资的具体领域中已经恢复的有哪些领域?存在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又有哪些领域?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非常专业的一个问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扣除基数影响以后两年平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两年平均增长1.7%。从这两个数据大家可以作出判断,现在消费和投资都仍然处于恢复性增长的过程中。
首先看消费,消费市场在今年前两个月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商品销售加快复苏,餐饮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1-2月份,商品零售两年平均增长3.8%,餐饮收入下降2%,说明餐饮消费还是受到局部地区的聚集性和散发性疫情影响,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第二个特点,升级类商品增速比较高,基本的生活消费保持了稳定增长。在升级类商品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两年平均增速都达到了18%以上,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速。基本生活消费类如粮油食品类消费两年平均增长10.3%,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第三个特点,网上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实体店铺呈现恢复性增长。今年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6%。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增长4.1%。在网上零售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实体店铺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背景下逐渐恢复性增长。这是消费市场呈现的三个基本特点。
刚才问到哪些地方增长得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接触性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比如餐饮消费还是受到一定影响。
再看投资,今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两年平均同比增长1.7%,增长比较快的是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可以说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的投资是在普遍加快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社会领域投资增长8.8%,其中卫生领域投资增长20.3%。从这些数据来看,投资也表现出恢复性增长,尤其是更好地发挥了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在投资领域目前恢复比较慢的是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下降3.4%,恢复的势头还是比较缓慢,这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企业投资能力的恢复、投资信心的恢复,尽管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毕竟疫情防控的压力还是存在的,外部的环境还比较复杂严峻,所以制造业投资恢复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谢谢。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
今年春节期间就地过年给商场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1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环比下降,总体来说就地过年到底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就地过年是今年的新事物,很多地方今年都倡导就地过年,也出台了不少优惠措施,鼓励员工就地过年。刚才在很多指标的表现中都提到了就地过年带来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就地过年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企业的影响不太一样。比如对工业生产来讲,就地过年起到了一定提振作用。统计局开展的快速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工业企业员工放假时间缩短到7.5天,这和往常年份比明显缩短,放假短了就带来了员工节后复岗率比较高,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