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082.38亿元,增长9.0%。从总量上看,继续稳居全省第5位,黄淮四市第1位;从增速上看,居全省第6位,黄淮四市第1位,连续4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位次分别比2013年(12位)、2014年(10位)提高6个、4个位次。从产业上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454.02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964.39亿元,同比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663.97亿元,同比增长11.3%。从各季度看,一季度增长8.3%,上半年增长8.4%,前三季度增长8.9%。在全国、全省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下,仍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沉着应对、果断决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稳增长、保态势作为事关全局的突出任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深入实施周口崛起方略这条主线,调中求进,改中创新,转中向好,稳中有为,全面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续写了新一季周口发展的精彩篇章。
政策给力,蓄势崛起前景光明。市委、市政府对周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为把握好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战略问题,2014年1月8日,在中共周口市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首次确立了“一三五七九十,实现周口崛起”的重大方略。此外,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纺织服饰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传统农区周口吹响了追赶跨越的号角。政策效应的显现,最主要的是体现在经济指标上,2015年,全市GDP突破2000亿元,公共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粮食总产165.91亿斤,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1位,实现利润总额增速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市场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追赶跨越态势得到进一步稳固,周口崛起之路日渐光明。
项目带动,发展动力不断蓄积。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抢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明确重点产业、瞄准重点区域、盯紧重点企业,主动承接制鞋、制衣、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走出了一条符合周口自身实际的后发赶超、全面小康之路。在市委、市政府项目带动战略的推动下,“十二五”期间,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不断蓄积。2010年,首家“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花落周口,拉开了周口借势发展的序幕。紧接着,富士康集团实训基地落户西华;总投资2000亿元,占地2300亩的中原鞋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占地1000亩的中原鞋都·商贸物流产业园在市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华耀城先期项目建成并全面承接荷花市场功能;新周高速建成通车,郑合高铁开工建设等等,这些对周口未来发展意义重大的项目实施,既为全年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持续壮大。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区发展已成为全市最大的变化、最大的亮点、最大的潜力。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上,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的发展方向,依托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初步形成了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根基。沈丘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川汇区等8个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郸城县商务中心区被评为全省“十快”。
改造提升,传统行业集群培育。周口的工业发展多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快捷利用创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的条件,相比其他地市的工业结构,在经济新常态下,受到下行压力不大,有利于弯道超车、迎头赶上。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重加强了对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调整、优化和提升力度,重点打造了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和医药化工500亿产业集群建设,传统产业竞争力逆势提升,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1个月位居全省第1位,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99%,拉动GDP增长4.13个百分点,对保持GDP增长9.0%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