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周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建设,强调在“两区”建设上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市情,符合周口实际。全市5个商务中心区和5个特色商业区经过努力,取得明显进步: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亮点特色培育、产业产城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招商引资新平台、城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一、商务“两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据商务“两区”监测平台数据显示, 2015年上半年全市“两区”土地规划面积共计1766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64.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4%,建成区面积占“两区”规划面积的20.7%。公共绿地面积106.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2%;道路长度94.9千米,同比增长49.9%;自来水供水管道133.60千米,同比增长105.5%。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招商引资,为“两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169.7%,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1.6亿,同比增长1108.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3.6亿元,同比增长122.1%,住宿餐饮业0.3亿元,同比增长44.9%,规模以下服务业0.2亿元,同比增长24.6%。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4.8亿元,同比增长543.7%。
(三)集聚步伐逐步加快
截止到2015年6月份,全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共入驻企业62家,同比增长113.8%,其中:规上、限上服务业47家,同比增加46家,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21家,个体工商户14853家。61个在建项目中,累计完成亿元以上项目22个:扶沟3个、项城5个、郸城6个、沈丘3个、西华2个、太康1个、淮阳1个、周口商务中心区1个。本年完成亿元以上项目16个:扶沟2个、项城4个、太康1个、沈丘3个、郸城4个、淮阳1个、周口市商务中心区1个。
二、周口市商务“两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小,服务业投资项目少
截止2015年6月底,周口市在建项目6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5亿元以上3个,服务业投资项目只有10个,投资项目目前还大多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服务业投资项目分县看:郸城县6个、扶沟1个、淮阳1个、项城1个、沈丘1个。个别县市引进项目较少,项目建设进度较慢。
(二)法人单位少,经济总量小
上半年 ,周口市“两区”法人单位服务业61家,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1家,比上年增加40家,营业收入只有5.7亿,与其他地市相比单位仍然偏少,经济总量仍然偏小。
(三)“两区”功能定位不明晰,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商务中心区是强化城市塑造与整体功能开发,促进各类商务服务机构集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促进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为一体,打造区域高端商务服务平台。周口5个商务中心区内没有一家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主要生产性服务企业,大多是房地产开发、批发零售业和住宿业等行业。特色商业区是挖掘历史遗存、地域文化、休闲旅游、特色产业等功能服务平台,周口基础较好的县区有淮阳和川汇区特色商业区,依托老城区,利用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来发展特色商业,西华和商水特色商业区刚起步,目前还处在基础设施建设起步阶段。
三、对发展商务“两区”的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招商实效
周口“两区”建设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较晚的县市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讯、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利于招商引资,发展较快基础较好的县市要加大投资规模,增大服务业投资项目,围绕开发特色资源、打造精品亮点,集聚业态品牌、壮大产业规模,在商业商贸提升、商务服务集聚、商文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领域,精心策划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上。加强工作指导,提高项目履约率,增强招商时效。
(二)明晰“两区”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品位
商务中心区特别是周口市商务中心区,作为市本级商务中心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精心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引进龙头企业,发挥其配套带动、人气聚集、业态示范的引领作用,加快推动金融机构投融资平台、本地企业总部等集中有序布局,发展咨询策划、研发创意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为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有旅游资源的县市区如淮阳、川汇区要科学布局建设符合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休闲旅游项目,以文为魂、以旅为基、以商求效,增强休闲旅游。其他县市根据交通区位商贸潜力等突出招商引资强化实体市场,创新发展形态,增强以市场促产业、带物流、引集群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