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同步”,并首次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倍增目标。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收入经济同步增长及收入倍增目标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新挑战,因此研究新常态下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及倍增目标的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同步与倍增
(一)同步增长应注重质量同步
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动因并不完全相同,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及制约因素,一个时期,二个不同的事物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相等,笔者认为同步增长更应注重增长的平衡及可持续,在经济转型期,应更加关注居民收入的增长。体现到统计指标上,同步增长应更加关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及人均GDP增长的关系上。
(二)收入倍增是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长
报告提出,到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是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的,只有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同步与倍增要考虑缩小收入差距
同步与倍增不是意味着每个人的收入都能翻一番或同步,应该是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中等收入者保持平均或略快的增长,高收入者收入增长慢一些。
二、收入倍增目标测度
为了实现收入倍增目标,需要把握好新常态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合理区间,为各时期工作目标提供依据,需要对收入倍增目标进行测度。在测度时分二个层次:一是测算要实现收入倍增,到2020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年均实际增速;二是考虑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性及价格因素,假设在物价年均上涨1.5%、2.0%、2.5%的情况下,分别测算到2020年城乡居民名义收入水平和2017-2020年年均名义增速。
第一层次的测算:2010年金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0元,要实现收入翻番目标,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实际收入要达到52100元,2011-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是8.1%、9.2%、6.5%、6.8%、7.2%、6.2%,根据此计算得2016年实际收入为39820元,到2020年要达到52100元,2017-2020年年均实际增长要达到7.0%。2010年金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1元,要实现收入翻番目标,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实际收入要达到20402元,2011-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是10.3%、9.5%、8.0%、8.7%、8.2%、6.3%,根据此计算得2016年农村居民可支配实际收入为16604元,到2020年要达到20402元,2017-2020年年均实际增长要达到5.3%。
第二层次的测算:假设2017-2020年物价上涨1.5%,到2020年翻番后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名义收入为64768元,2017-2020年年均名义增长8.6%;翻番后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名义收入为28572元,2017-2020年年均名义增长6.9%。
假设2017-2020年物价上涨2.0%,那到2020年翻番后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名义收入为66054元,2017-2020年年均名义增长9.1%;翻番后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名义收入为29140元,2017-2020年年均名义增长7.4%。
假设2017-2020年物价上涨2.5%,那到2020年翻番后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名义收入为67358元,2017-2020年年均名义增长9.7%;翻番后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名义收入为29715元,2016-2020年年均名义增长7.9%。
三、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互动
虽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动因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存在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经济增长通过系统传导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不仅为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通过带动就业、提高劳动者报酬等影响初次分配,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大转移支付等影响再分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的增长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欲望相对增加,部分将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拉动内需,并带动投资。因此居民收入的增长通过系列传导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影响消费、投资等内生因素及改变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具体体现:
1.从构成上看,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具有相关性。居民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可理解为劳动收入,基本上等同于劳动者所得到的报酬,是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收入扣除了上缴国家税收、社保等后的可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收入的较大部分。而按收入法(或分配法)核算的GDP构成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劳动者报酬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收入。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居民收入与GDP在构成上部分相同,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从数据分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借着改革的春风,金华不断抢抓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强劲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1978年不足10亿飞跃到2016年3635亿,人均GDP从262元跨越到75742元。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金华市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选取2007-2016年10年间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公式分别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相关系数,得出城镇居民收入与人均GDP相关系数是0.9940,农村居民是 0.7760。数据表明,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二者呈正相关,居民收入随着人均GDP增加而增加,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极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较高。
表一:1997年金华市人均GDP与居民收入情况 |
|||
年份 |
人均GDP(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007年 |
32191 |
19855 |
7347 |
2008年 |
36782 |
21408 |
8264 |
2009年 |
38436 |
22915 |
9001 |
2010年 |
45457 |
26050 |
10201 |
2011年 |
52657 |
29729 |
11877 |
2012年 |
57920 |
33164 |
13286 |
2013年 |
63001 |
36386 |
16661 |
2014年 |
67654 |
39847 |
18544 |
2015年 |
71391 |
责任编辑:(周口市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