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历经严冬的中国经济正萌生春天的气息
来源: (周口市统计局) 时间: 2016-12-12 00:00:0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2016:历经严冬的中国经济正萌生春天的气息

■ 潘建成/文   

主要观点:

2015年我国GDP的增量,按不变价计算,相当于30年前的1985年我国全年GDP总量;这个增量,高于世界排名第21位的瑞典的GDP总量,仅次于排名第20位的瑞士。

当前的中国经济,结构正呈现着巨大的变化。研究中国经济,当然需要了解总量的变化情况及其趋势,但在当下,了解结构变化显得更为重要。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目前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大体分为三类:技术密集型,制造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2015年房地产库存将近7亿平方米,且施工面积72亿平方米,是同期竣工面积的10倍,意味着未来库存将进一步大幅增加。房地产去库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去产能现在到了壮士断腕的关键时刻。要拿出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大规模压锭、砸锭的勇气和决心。2016年经济结构分化的态势将进一步延续,第二产业增长可能会进一步放慢,而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快速发展;投资增长总体可能进一步放慢,但消费结构升级可望继续推进。

总体来看,2016年我国经济总量可能继续走出略向下倾斜的L性走势。但与此同时,经济内力将逐步得到增强。

如何认识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为近25年来首次低于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46个月同比下跌,亦为历史罕见。为此,社会舆论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现出特别的担忧。那么,当前的经济增长是否不正常呢?
其实,正常不正常,不能光看增速,也不能认为增速是多少年的新低就不正常。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增长换挡期增速都是波动下行的,因为这与基数提高到新的平台有关,将来出现30年新低、40年新低都会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常不正常与是否低于7%也没有关系,我们2015年年初定的增长目标是7%左右,并非一定要达到7%以上。事实上,从7%以上到7%以下的过度是非常温和的,2014年四季度经济增速是7.2%2015年一、二季度均为7%,三季度为6.9%,四季度为6.8%,这种换挡的节奏,其实是从2010年一季度12.1%的高位下滑以来最平缓的,应该说只是一种量变,并非出现了质变。那么,究竟该如何判断2015年的经济增长呢?

一是从增量看。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2015年比2014年的GDP新增量为3.85万亿元,为2012年以来的最高值。自2010年以来,经济走出一个U型的探底回升的趋势,这个底为增速从上年的9.5%下降为当年的7.7%2012年。这样一个增量,按不变价计算,相当于30年前的1985年我国全年的GDP

二是从国际比较看。国际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100多个国家,鲜有增速超过中国的。从发达国家看,美国经济增长相对稳健,2015年前三季度分别增长2.9%2.7%2.2%,全年增速预计为2.7%左右;欧元区分别增长1.3%1.6%1.6%,全年增速预计为1.5%左右;日本分别增长-1.1%0.7%1.6%,全年增长预计为1%左右,均明显低于中国经济增长。
从新兴市场国家看,前三季度俄罗斯和巴西均呈现超过2%的负增长,南非增速也从一季度的超过2%降至三季度的1%,韩国增速不到3%,只有印度保持7%以上的增长,增速略超过中国。而印度经济增速超过中国,很大程度上与其基数较低相关,2014年印度经济总量仅相当于同期中国的1/52015年我国的新增GDP,按2015年年末汇率折算,差不多63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排名20左右的一个国家全年GDP总量(2014年全球排名第20位的瑞士GDP总量为7010亿美元,排名第21位的瑞典为5711亿美元)。

三是从就业看。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仍明显超过年初制定的1000万人的目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甚至有所回落,没有出现上个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以及7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曾发生的失业压力短时间明显加剧的现象。

四是从收入看。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且快于经济增长速度。2015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比经济增速高0.5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镇,促进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保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和收入的平稳增长,保持了经济增量的稳定以及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说明当前的增长速度不仅是正常的速度,而且是来之不易的。

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结构优化与动力转换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正呈现着巨大的变化。研究中国经济,当然需要了解总量的变化情况及其趋势,但在当下,了解结构变化显得更为重要。一是因为结构变化可以更好地体现经济运行的健康状况;二是通过结构变化可以更好地解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剖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的原因,也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深入分析经济结构问题,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消费需求正逐渐成为需求侧的主要动力
2015年经济增长6.9%,是在进出口罕见地下降7%,其中出口下降1.8%的背景下实现的。事实上,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从未出现过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仅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出口出现过下降,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1997-1998年出口每年都还保持着增长。从另一角度说,在这样一个外贸背景下经济实现7%左右的增长,表明我国内需动力其实是在增强的。
而在内需中,2015年发挥基石般稳定作用的是消费需求。近3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8.2%51.6%66.4%,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尤其是消费相对于投资的贡献,增长更为明显。

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增速快于GDP增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城乡医保、社保受益人数近年来平稳持续增长,有效地提升了消费需求。近年来,消费者信心呈现持续回升态势,2013年至2015年分别为101.2104.4105.9。近3年来,消费者的储蓄意愿从52.7%下降到41.1%,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意愿从45.7%上升到53.5%
消费的增长,还突出表现在消费结构升级上。一是在商品消费中,与信息化相关的消费增长较快,比如2015年通讯器材消费增长30%左右,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4G手机销量同比增长75.9%,新能源车销量增长3.4倍;二是相对于反映商品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的增速,服务性消费更趋活跃。2015年电影票房收入增长接近50%,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连续4年保持快速增长。城乡居民保险意识增强,2015年保险收入增长20%。实际上,从价格变化也能看出服务需求的增长:2015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其中衣着加工服务价格涨幅为5.2%,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涨幅高达6.6%,这意味着需求在加大。

产业结构从资源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3年来,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十分明显。首先表现在第三产业增速持续快于第二产业。2011年,第二产业增长10.6%,比第三产业高1.1个百分点;2012年两者比较接近,分别为8.2%8%左右;2013年第三产业增速为8.3%,比第二产业快0.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6.9%,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两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2014-2015年,第三产业增速分别比第二产业高0.5个和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仅明显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已经超过GDP的一半。服务业的相对较快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典型标志,也成为避免经济出现大幅波动的重要稳定力量。而从工业内部看,产业分化也非常明显。2015年四季度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12.2,其中医药、食品、烟草等与消费相关行业景气指数高达130以上,而钢铁、煤炭的景气指数分别只有84.2622015年医药、IT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而煤炭、水泥、粗钢的年产量都出现了下降。

新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目前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技术密集型,一类是制造密集型,一类是资源密集型。
2015年尽管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技术先进、服务业发展迅速的地区仍保持平稳增长,比如2015年一至三季度江苏、浙江、广东的经济增速分别为8.5%8%7.9%,与上年相比,江苏微降0.2个百分点,浙江和广东则分别提高0.1个和0.4个百分点,这些地区可以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代表。伴随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的不断加大,重庆、贵州以及中部的一些地区不断形成密集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依然保持着较快的速度。2015年前三季度,重庆、贵州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1%10.8%,与上年大体持平;湖北、安徽的经济增速分别为8.8%8.7%,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较快增长,这些地区可以作为制造密集型的代表。
而东北、西北、山西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滞缓,压力特别大。2015年前三季度,辽宁、山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2.7%2.8%,比2014年分别减少3.1个和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分别下降5.4%3.3%,而上年则分别增长4.8%3%。这些资源密集型地区,当前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尤为巨大。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当前企业效益下滑是社会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最主要担忧之一。2015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利润下降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分别下降8%23%,而私营企业则分别增长4.9%5.3%。在PPI持续46个月为负的罕见苛刻环境下,这一结果一定程度表明,面对经济巨大的下行压力,民营经济表现出了更大的韧性和更强的活力。从进出口数据同样能看出民营企业的活力。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上年下降7%,出口下降1.8%;同期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只微降0.2%,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7%,比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仍保持3.1%的正增长。

劳动力的技术构成在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力在逐渐增强
2012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结构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6-60岁的劳动人口以每年300万人左右的数量在减少。与此同时,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700万人左右,绝大多数加入新就业大军。劳动力素质处于持续提高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推动,企业招收大学生的意愿明显高于招收农民工。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5年的年度跟踪调查,2016年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的企业占38.4%,比“减少”的多18.3个百分点。而计划招收农民工数量增加的企业比重比计划减少的少21.8个百分点。劳动力技术构成的提升,将为创新驱动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14年创新指数为158.2(以2005年为100),意味着10年来国家创新综合水平增长了近六成。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201566%的企业有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意愿,57%的企业对互联网+“兴趣较大”或“兴趣很大”;超过55%的企业研发投入比上年增加,显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促进和“三期叠加”形势倒逼的双重作用下,来自企业的创新内在动力在增强。2015年,随着简政放权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了139项行政审批事项,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平均每天超过1万家,显示出创业热情。

2016年走势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2016年经济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一是国际经济仍然充满不确定性。新年伊始,一定程度反应国际航运景气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跌穿400点,创历史新低,石油价格和铁矿石价格也是跌势不止,表明国际贸易需求尤其是大宗产品交易日趋清淡,国际经济复苏乏力。由于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美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分歧,可能会带来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加快,对那些依赖宽松货币政策支撑大宗产品价格的资源型国家尤为如此,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国际经济的不稳定。20161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从10月份的预测值3.6%下调为3.4%201512月,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2,较11月回落0.8,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依然十分巨大。受2014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2015年房地产一直处于去库存的状态,1-11月竣工面积为7.2亿平方米,比销售面积少3.7亿平方米,但库存面积仍高达6.96亿平方米,增速为16.5%,比销售增速高9.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同期施工面积72亿平方米,是竣工面积的10倍,意味着未来库存将进一步大幅增加。而从需求看,目前城镇住房拥有率已经超过90%(西南财经大学调查),在满足现有城镇户籍人口需求方面应该说几乎饱和。

三是产能过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根据国家统计局企业景气调查,近3年来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保持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表明产能过剩的形势没能有效缓解,部分产业甚至仍处于加重趋势。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5年年度跟踪调查,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16.1%,认为“比较严重”的占58.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4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高值。受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明显加大,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今年以来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8.3%,比2014年高了4.9个百分点。产能过剩造成去库存压力居高不下,PPI下行趋势未见改变。

四是部分消费热点商品增长已趋极限。汽车是近年拉动消费的重要热点商品,但随着产销量达到2400万量,其消费峰值基本已经达到,2015年上半年的增长颓势已现。随着

责任编辑:(周口市统计局)